最近很多人咨詢,千萬不要考cfa,考CFA有沒有價值?
千萬不要考cfa,考CFA有沒有價值?帶著很多人的疑問,下面中國CFA考試網整理關于CFA的一些介紹:
CFA考試難度絕不是簡簡單單就能通過的,尤其是CFA還是全英文的考試,想要成為CFA持證人更多的是時間和精力上的付出。
沒有無緣無故的歡喜,報考CFA也是如此,所謂的光輝歲月,并不是以后閃耀的日子,而是無人問津時,你對夢想的偏執,很幸運的是,有一群人愿意與你一起捍衛你的夢想。
CFA幾乎是縱橫金融界的一張高含金量證書。但并不需要金融基礎背景報名,用人單位都希望自己招來的人才,不僅具備良好的金融知識,也需要有過硬的金融素質和實戰分析能力、嚴格的職業操守等,而這些,恰恰都是CFA人才培養的目標。

人民日報青睞啥證書?
其實不是人民日報青睞,是國家戰略,國家對高級金融人才的渴求。國務院近年取消了一批職業資格許可,也是希望公眾能夠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,選擇真正高含金量、對從業有確切幫助的職業證書。
因此,人民日報曾盤點了最有含金量的幾張證書:司法考試、注冊會計師(CPA)、特許金融分析師(CFA)、一級建造師證書、教師資格證書等。
分析來看,能被人民日報視為“含金量超高的職業資格證書”,一般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:
一是行業話語權高,行業內部認可度高,使用范圍廣;
二是國家或者優秀協會導向的官方性明顯;
三是證書具有一定悠久的歷史,社會知名度高,歷來被奉為行業門檻至尊法寶。

人民日報為什么總推CFA?
人民日報作為國家級媒體,肩負著國家使命,人才的需求在哪里,就要推哪里。綜合來看,人民日報對CFA證書青睞有加,筆者分析背后可能有如下一些原因:
一是中國整體經濟面向好,未來30年發展潛力巨大,金融作為重要的支持型服務行業,就業趨勢也不斷走高。而叩響金融行業的敲門磚之一,就是這張CFA證書。
二是金融業的興盛是我國全球競爭力的體現。2016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,多次提到發展普惠金融、綠色金融、互聯網金融等多類型的新金融。隨著金融門類不斷細化,創新層出不窮,需要輸入大量新鮮的金融血液。
三是美元走強,人民幣走高,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預言不斷,國際金融環境變得錯綜復雜,需要我國及時儲備好金融人才,來應對這一波金融浪潮的席卷。
四是CFA證書對人才的培養,梯度合理,覆蓋范圍廣闊,人才素質很高,因而雇主十分認可,留下了比較好的口碑。
中國為啥缺高級金融人才?
專業職業發展研究人士指出,從今年的金融行業就業形勢來看,當下卻有兩大問題困擾著金融業的長遠發展:
一是國內金融市場體量擴大,現有金融從業人數難以滿足實際的要求。據領英發布的行業人才吸引力指數報告顯示,金融行業成為當之無愧的“吸才王”,遠遠領先于其他的行業。
不斷擴大的金融行業輻射力,不斷豐富的細分領域,不斷創新的金融品類等,使得國內金融人才的需求暴漲。而另一方面,金融行業高薪、體面、高回報率、快速收益等特征,也迅速聚攏了大批的社會精英。
二是金融市場勞動力供求雙方不匹配,存在結構性矛盾,高級金融人才缺乏,人員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。
一方面,每年有大量的經濟、金融等專業的畢業生進入金融就業市場,但學用脫節、缺少實戰技能與經驗等問題仍然突出。
領英Linkedin發布了一份金融從業人員的報告,其中提到金融從業必備的一些技能,比如公司財務、股權投資、建模、估值等。這些軟性的技能,是許多從業人員求職時較為缺乏的。
關于CFA的福利政策可以點擊兩篇之前中國CFA考試網發布的文章,這個包含一些城市的福利政策:
下面是兩位優秀的學員對于CFA的學習分享:
優秀學員小A
CFA帶給我的變化不僅是因為幾門課程,一些知識,曾經歷的和未經歷的無數個滿滿當當的周末,更是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。
大學生活的清閑,與其說是自在不如說是怠惰。脫離了應試教育,雖然沒了枷鎖,卻也沒了目標。CFA的及時出現讓我意識到生活還可以是另一種更加充實的過法,仿佛另一個敢于拼搏的現實的自己被喚醒。
鮮衣怒馬少年時,還有多少美好在等待我們探索。路漫漫其修遠,趁著年輕,當然要學一些東西,多努力一下。
最后想感謝自己班上辛勤工作的老師,互相關愛的同學。有了你們,我知道我這一路上并不獨行。
優秀學員小C
剛學習CFA時我可以說是對金融一無所知。所幸老師們沒有一開始就講解艱深的專有名詞、理論模型,而是從分析案例切入,還設置了模擬拍賣、分組討論投資組合等許多環節讓每個人更有參與感。對于我們對問題作出的回答,老師關注的更多的是得出這個結論的思維過程而不是回答的正誤。
班主任姐姐總是留心我的學習進度,幫我安排規劃每個階段的任務,還有圣誕節的暖心小禮物~
記得卡夫卡那句“相信生活作為整體將永遠繼續下去,相信最近的東西和最遠的東西。”最近的東西是切實可把握的,最遠的則是值得為之前行的。毋恃久安,毋憚初難!
中國CFA考試網(www.jvia.cn)綜合整理,來源:中國CFA考試網,原創文章,經授權轉載,若需引用或轉載,請注明出處 ,僅供參考、交流之目的。